不必喧嘩也閃耀:從文化衝突到自信綻放的旅程
「為什麼你要用這個顏色?」 「這個設計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我不覺得這樣的設計很合理⋯⋯」
台下一張張嚴肅的臉龐,一連串的質疑此起彼落,像箭一般射向台上的我。
而台上的我,雖然表面上力求鎮定,但面對著同學和教授的critique實在拿不出什麼像樣的說明,內心更是波濤洶湧,就只差沒在大家面前舉白旗投降。
這樣被一群人強力挑戰卻氣場全無的悲慘場景,只是我那段日子的一小部分縮影。
1998年的暑假,大概是我人生到目前為止度過最水深火熱的幾個月。那一年我剛從台灣的大學畢業沒幾天,就隻身飛到位於美國紐約州中部的雪城大學Newhouse公共傳播研究所報到。本來以為暑假應該是個Soft launch的概念,沒想到,我在異鄉的第一個夏天,竟成了一場生存挑戰:
一個個緊湊的採訪任務, 一場場需要面對嚴峻critique的設計課, 一次次努力想發言卻找不到勇氣和機會發聲的課堂討論。
我就是這樣,以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姿態,低空爬過那段日子。
那段時間是我第一次深刻地長時間浸泡在與自己生長環境完全相反的文化中,Cultural shock的確非常大。但除此之外,我心中還有另一個揮之不去的疑問:
「為什麼他們的氣場都這麼強?」
他們:
對什麼都能侃侃而談
不在乎別人的眼神
神態自若地評論任何事
毫無顧忌地表達觀點
我:
凡事深思熟慮
在意他人感受
不喜歡成為焦點
不願打斷他人
二十出頭,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羨慕他們「天不怕、地不怕」的自信,卻厭惡自己「畏首畏尾」的氣場全無。
然而,這樣的場景並沒有隨著我研究所畢業而被留在雪城,反而跟隨著我到了每一個會議、討論、談判的場合。
起初,我嘗試模仿西方文化的直接風格,硬著頭皮打斷他人、搶著發言,但這顯然與我的本性相悖。然而,經過不斷嘗試與反思,我逐漸找到了融合東方細膩與西方直接的獨特方式,既不失自我,又能在國際場合中有效表達。
隨著年歲漸長、經驗的累積,我越來越懂得在國際場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逐漸了解當年我所深刻感受到的氣場強弱,除了個人特質的差異外,更多與從小生長環境文化的差異有關。
而了解這樣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方面,我們可以吸收不同文化的優點,不斷進步; 另一方面,了解「強大氣場」背後的文化密碼,可以幫助我們就算面對「八國聯軍」也可以「不卑不亢」地以自己最舒服的姿態,優雅施展著獨有的氣場。
二十多年間,我和世界各地的同事一起推動了許多國際性的專案、回到了UCLA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校園唸EMBA。如今的我,面對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的資深主管夥伴,已不再是當年那個生澀無氣場的小女孩。
我依然不是發言最多的人,卻經常被形容為擁有「沉穩而堅定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我依然保有最真實的自己。
我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接下來慢慢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