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場養成的第一步:了解自己
許多年後,回首那個身處異鄉,被文化差異嚇得手足無措的年輕自己,我察覺到當年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
這個錯誤在於:耗費過多心力與他人比較,卻忽略了投注精神在自我成長上。在氣場養成的初期,過度比較無疑是個大忌。與其將自己與他人對照,不如將精力轉向深入了解、精準盤點自己獨有的資源。
你心目中氣場強大的人是什麼樣貌?
假如能重新倒帶時光,我會先在心中勾勒:「理想中的強大氣場究竟呈現什麼樣子?」或許當時的我會給出這樣的答案:聲音宏亮、談吐豐富且言之有物、天生王者氣勢、眼神堅定有力、身形挺拔自信⋯⋯諸如此類。
自我盤點:認識真實的自己
接下來,我會依據上述理想典範,進行客觀而深入的自我盤點。換言之,思考如果以成為心目中氣場強大的人為目標,哪些是我的天然優勢、哪些是難以逾越的限制,哪些又是有機會突破的灰色地帶。例如:
我的優勢
強大的學習熱情:天生好奇,對知識渴求無度,學習效率極高。
親和力:敏銳的情緒感知能力,善於察言觀色,容易贏得他人信任。
獨特身分:身為全系唯二的外國人和唯一的台灣人,自帶話題性,很容易引發同儕好奇。
我的劣勢
對話中常感詞窮:非美國本土成長,英語溝通無礙但文化理解有限,難以掌握日常對話中的文化梗;另一方面,同儕熱衷的體育賽事與國際時事,對當時的我來說是相當陌生的領域。
自信缺乏:深受冒牌者症候群困擾,總覺得自己不夠格,擔心被識破。
我的限制
身材嬌小:置身高大的美國人群中,比較難一眼被看見。
聲音相對柔和:在群體討論中容易被忽略,氣勢上容易處於劣勢。
不必力求完美,平均值80就很棒了
完成自我優勢、劣勢和限制的初步盤點後,便是採取具體行動逐步為自己創造氣場的時刻了,針對這三類特質,我會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優勢要發揚光大:善用自己卓越的學習能力,汲取多數人尚未掌握的趨勢、知識或技術。就像現在各式AI創意應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若能精通這些領域,不僅能累積專業知識,更可以同步建立與人交流、為他人提供價值的底氣。或者,我可以善用「全系唯一台灣人」的獨特身分,主動籌辦Tea Party,透過文化資產創造存在感、贏得關注。
劣勢要試著扭轉:扭轉劣勢首先需了解其根本成因。以「聊天詞窮」為例,背後原因不僅是語言障礙,更是對當地文化理解不足及國際新聞關注不夠,導致難以參與他人熱議的話題。辨明這一關鍵後,我就可以刻意關注運動賽事、國際情勢等普遍受歡迎的交流話題,為交流預作準備。
限制要善加管理:像身材、聲線這類先天條件,雖難以徹底改變,卻能透過精心的造型設計、系統性聲音訓練等後天努力來最佳化呈現效果。
需要記住的一個大原則是:在氣場養成的路上,我們不需要追求全方位的完美,只要確保各個面向條件的綜合平均達到80分以上,就已經相當出色了!另外,也別忘了要持續的鼓勵自己,不要像當年的我一再自我否定:「你好弱!」,反而應該經常正面肯定自己:「你是最閃耀的氣場女神!」(或男神)。
真實的自己,最具魅力的氣場
如果當年的我能照著上述步驟,找出並放大自身優勢、積極扭轉劣勢並妥善管理先天限制,創造專屬於自己的獨特氣場,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沉澱,相信我會領悟到:
真正的氣場來自內在的自我認同和持續成長的堅定決心,而非僅是外在的表象裝飾。
若能對那個在雪城大學畏首畏尾的年輕自己說一句話,我會堅定地說:「停止比較,開始行動。」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節奏和發展軌跡。與其羨慕他人的起點優勢,不如珍視自己的成長旅程。氣場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更不是某種文化的專屬特徵,而是透過深刻的自我認知、真誠的自我接納和持續不懈的行動所淬鍊而成的瑰寶。
最動人的氣場,始終源自最真實的自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