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解決問題的能力怎麼養成?遇到挑戰 想像自己被丟在「Sink or Swim」的大海裡就對了


在創業以前,我絕大多數是待在步調快速且一人當五人用的外商公司,公司的文化,多半強調個人表現、論功行賞,也因此當新人加入這個新環境時,非但不會得到特別的協助,公司甚至會特意指派最艱難的任務,來測試這個人的能耐。

這樣的「Sink or Swim」文化很像把不會游泳的人丟進水裡,能靠求生本能游泳的得以存活,而且變得更強壯;反之則會沉入水裡,被殘忍地淘汰。

我從來不覺得這樣的組織文化完全值得學習,但不可諱言的是,
當一個人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搞定一個棘手的工作,專業功力的提升與得到的成就感也特別大。

剛加入某外商公司,就發現同事們因為前後主管之間的不愉快,把新人視為假想敵,因此不斷在別的部門的同事面前,製造謠言,把做事的門檻墊高;剛到大陸工作沒幾天,正在努力熟悉當地的媒體生態和文化,就陰錯陽差的變成大中華區的數位行銷總監;臨時被告知出差,到了目的地才發現自己此行的任務其實是要在兩天內帶領初次見面的團隊比稿;放了個長假回到工作崗位,發現EMAIL信箱好幾封辭職信,整個團隊三分之二的人都將在一個月內陸續離職;剛接下一個新的工作,才發現公司的幾個主要客戶都對團隊的服務品質非常不滿,已面臨提前解約的邊緣……

上述的每一個場景都曾經真實的發生在我的生命裡,事情剛發生時,當然會下意識的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倒楣嘀咕幾句,但因為身處Sink or Swim的環境中,身邊的人不是隔岸觀火就是愛莫能助,所以只好在抱怨完後摸摸鼻子,硬著頭皮的去打好每一場仗;因為不喜歡輸的感覺,所以在克服每一個難關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在最快的時間內扭轉情勢(turnaround)、發揮自己的價值為團隊加分、借力使力創造綜效。

又過了幾年救火隊的生活後,我體認到一件事:既然自己終將是要解決問題那個人,與其抱怨現況,不如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或達成任務上。不知不覺中,我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面對新的任務或挑戰,永遠先說YES

當主管、同事、客戶都相信我能做到而把這個責任託付給我,何必用沒做過、沒把握、沒時間、沒能力等藉口唱衰自己呢?

沒有努力過就輕易的說「做不到」是一種自我否定,盡了全力就算無法百分之百的做好一件事,至少也朝目標接近了許多,「CAN DO」的精神是我在Sink or Swim的成長過程中所得到最好的禮物。

所以,當我決定創業,當團隊就位,準備起飛,即使能預見眼前的挑戰與荊棘,我們仍然能很大聲的告訴自己:We Can Do It


快問慢答:碰到沒做過的事怎麼辦? 對自己說 Yes, I Can Do It

臉書營運長Sheryl Sandberg在半自傳「挺身而進」(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中說道,「What would I do if I werent afraid?」是她在面對人生的重要選擇時,經常問自己的一句話。

會對這句話特別有感覺,主要只因為自己是屬於「勇往直前」加「後知後覺」的個性,往往開始感到害怕時,事情已進行了一大半,完全沒有反悔的餘地,這樣的個性經常讓我一不小心就摔個頭破血流,但我的人生也因為這種「不怕死」的態度,豐富了不少。

包括了大學畢業沒幾天就帶著比自己還重的兩口大皮箱飛到大雪紛飛的城市生活、在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得到了在對岸的工作機會,沒想太多就展開了「空中飛人」的生活、接下了大中華區社交媒體總監的責任、以及決定回台灣創業…對我來說,一場場的冒險,不僅豐富了人生的風景,更讓專業的道路,越來越寬廣,充滿可能性。

Yes, I Can Do It!」是我們經常對自己說的話,同時也是公關人應該看重的態度。為了鼓勵同事們面對新的挑戰先說「Yes」,我們設立了「CAN DO Award」,定期頒獎給願意主動解決問題,以及勇於自告奮勇、嘗試艱鉅任務的人!一路走來,我們用「CAN DO」的精神,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包括在48小時內準備並贏得比稿、在兵家必爭之地的國際電腦展成功爭取亮眼的媒體露出、在客戶發言人臨時沒法出席活動前提下,圓滿完成任務…。長久擁抱刺激與挑戰,為公司、員工和客戶都帶來許多的樂趣與可能性!

「想成為成功的公關或傳播人,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不管當時工作的地點在哪、問話的人來自什麼地方、負責什麼業務,我的答案都很一致:「Can Do Spirit!」 公關是個充滿挑戰與變化的行業,而「CAN DO」的精神則驅使人們衝破挑戰、不斷學習,在這個艱難但充滿樂趣環境中長遠發展!所以除了經常問自己:「What would I do if I werent afraid?」或許「Yes, I Can Do It!」更是我建議大家要經常對自己說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