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是不是出國才有前途?國際化人才的四個特質

20121231日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年的結束,對我來說卻是嶄新生活的開始;拖著滿到快鼓出來的行李箱,再回頭看一眼空蕩蕩的客廳,然後用很輕鬆快樂的心情和特別飛到上海把我帶回家的先生手牽手從容的前往虹橋機場,準備飛回家,飛向全新的生活。

其實我非常喜歡過去兩年多在上海一個人打拼的日子。國際化的市場裡,合作或競爭的對象多是來自世界各國的狠角色。踩著風火輪般的生活步調、頻繁的國內外出差、突如其來的艱巨挑戰,這樣的環境很容易讓人身心靈都百分之百的浸在工作裡,更何況是對我這個熱愛著當時那份工作的人。

在到上海工作前,除了在美國讀研究所期間曾於當地短暫工作,爾後十幾年間雖然經常短暫出差,但都是以台北為基地。20108月的午後,我接到了好友和前主管來電加入一家國際傳播集團上海分公司的邀約,自此展開一個人在他鄉打拼的新生活。

清楚記得正式搬到上海的第一個晚上,拖著笨重行囊剛出關的我,來不及到飯店check-in,就被司機載到外灘的一家餐廳,加入與公司全球客戶代表的聚餐。在從機場到餐廳的路上,司機遞給我一盒印好的名片,和一封信,裡面用潦草的英文條列著,接下來的飯局,我將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他們各自在公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長相有什麼特徵、有什麼樣的個性,喜歡聊什麼話題⋯⋯

到了餐廳,在嘈雜的背景音樂下,我喝著調酒,全神貫注地一邊聊天、一邊努力在腦海中比對記下剛才信中的訊息和本人有什麼異同。公司幫我安排的飯店很豪華寬敞,但第二天要早起工作的我實在沒機會好好享用,因為聚餐結束時已經是凌晨一、兩點,距離我抵達上海,其實還不到五個小時。

這個忙亂刺激有如007的第一夜,其實就是我在上海工作情況的縮影。星期一在新加坡比稿、星期三在北京開會是經常出現的行程安排;超滿檔的時間表,讓我們經常在開完第一場會、趕往下一場會的路程上才有機會做策略的討論;記得某一年放完長假,忽然接獲先前比稿的客戶正式任命,卻也同時收到好幾封辭職信,

諸如此類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情況,佔據我工作的一大部份,然而正是這些艱巨的挑戰,激發出我對工作的熱情。

因為這樣的步調,我在上海期間的生活樣貌幾乎變成星期一到五:100%工作;星期六、日及國定假日:60%生活、40%工作。假日的時候,當時已結婚七年多的我,除了每兩、三週飛回台北探親兼「補貨」外,反而多出了許多獨處的時間,數十個週末幾乎都在參觀國際展覽搭配西式早午餐或下午茶、晚餐搭配游泳或瑜珈,加上街頭閒晃、血拼,以及大量的閱讀中度過,算得上十分充實。

工作很刺激,生活很充實,但為什麼這麼快就決定回台灣?主要原因是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生活,讓我有機會檢視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什麼對自己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深思之後我得到了兩個發現:

1. 台灣是我希望長期生活和貢獻的地方
遠行的意義是了解家的美好--這句話總結了我這次離家的體悟。在還沒有長期離開台灣時,我眼裡看到的多是這個地方未盡完美之處,把自己抽離一陣子後,卻深深感受到多數台灣人的可愛正直,以及其文化的多元與包容性,而我想為這樣的台灣做一些事。

2. 我的人生必須是豐富而平衡的
和家人彼此參與對方的生活,是我心目中理想人生的要素。我有一個超支持我的先生,當年接到前往上海工作的邀約時,雖然不捨卻能尊重我的決定;而父母送給我最好的禮物,就是獨立的個性與擁抱挑戰的人生觀。能夠誕生在這樣的家庭,遇到這樣的人生伴侶,是這一生最大的資產。而對年齡即將跨入四十大關的我來說,人生的關鍵字除了「工作」以外還有「家庭」,當慣了頂客族的我,有點渴望2+1的溫馨。

基於以上的兩個考量,我做出了回台灣的決定。當然做出這個決定距離我真正搬回家那一天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因為有許多技術性的問題要解決,包括圓滿的離職、工作交接、客戶溝通、和上海的好友們道別順便幫我的家具、電器、書籍們安排新歸宿、打包行李,這些繁瑣的大小事並沒有打亂我搬回台灣的節奏,因為心情始終是平靜而篤定的。

於是1231日,我搭上了飛往松山機場的班機,這是過去每個月得往返兩次的熟悉航班,不同的是,這一次不需要在渡完週末後,睡眼惺忪地趕星期一最早的班機回上海,這一次,我真的「回家」了

快問慢答:是不是出國才有前途?
不可否認的,如果有出國進修或工作的機會,的確可以趁機拓展視野、磨練語言、膽識及適應能力,所以我會鼓勵大家盡可能的出去看看,但這不代表我認為出國是唯一增加競爭力的方式。

現在台灣許多學生在進入職場前,不乏出國交換學生、遊學、旅行或再進修的機會,也因此在工作或面試的場合,我都遇見過非常有國際經驗的同事。國際經驗,的確能讓人比較容易被看見,但一個擁有很多國際經驗的人,未必就是一位國際化的人才,而是要看他/她是否能把握機會,把這些經驗內化為能力;相反的,一個從來沒有出過國的人,如果能善用身邊的機會,也能把自己發展成一個有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

公關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行業,經常需要協助世界各地的客戶掌握趨勢、溝通訊息。因此,不論工作的地點在台灣或是國外,可以輕易找到「逼」自己更有國際觀或更有競爭力的平台,例如:積極參與全球電話會議的討論、在每天的讀報時間,分析國內外主流媒體對於同一事件的報導角度,並比較其中的異同、用自己額外的時間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等等。

從公關的角度來看,所謂有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哪些特質呢?


以下是我的一點淺見:

1. 你不一定英文要講得像老外,但必需要能溝通無礙
對多數人來說,英文是我們的第二語言,對於這個語言的熟悉度自然比不過從小說到大的母語。但有心成為國際化人才的人,至少別讓對語言的不在行,成為替自己和公司爭取機會時的絆腳石。除了英文的聽說讀寫之外,中文能力的重要性也隨著全球市場的轉移而大大增加。

2. 你不一定要懂技術細節,但要能掌握趨勢、擁有觀點
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沒有人會期待你弄懂每天全世界發生的大小事,但一個有國際觀的人,至少應該努力掌握大趨勢,並且選定幾個自己特別關注的領域多下功夫,形成觀點。

3. 你不一定要是名模,但一定要得體
「進公關這一行,一定要是帥哥美女嗎?」這是一個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雖然我一向認為內容重於形式,但不可否認的,外型對一個國際人才的發展有一定的重要性。這裡所指的外型倒不是長相一定要多美多帥,而是一個人是否能夠得體地把「自己」和你的觀點呈現出來,其中包括了外在的形象、互動或說話的方式以及言談的內容等等。

4. 你不一定要長袖善舞,但至少要可以進退應對
你身邊是否有一、兩個朋友在聚會中總是能成為眾人眼中的焦點,也總有些人在社交場合容易感到不自在?不同的人格特質,在公眾場合以及人際關係的處理上,有不同的喜好和風格,一個國際化的人不一定要是隻滿場飛的社交花蝴蝶(social butterfly)但至少必須對人和情勢有足夠的敏感度,瞭解並做好自己在不同的場合應該扮演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