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主管的心聲:我可以理解你沒有我懂,但絕不能接受你沒有我努力


「Andy你要不要跟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IC產業的趨勢?」在一個例行會議中,主管隨機點了一位小組成員,打算測試一下他平常有沒有做功課,只見被點名的同事眼神閃爍地給了幾個言不及義的答案…
「我當時超火大,差點想當眾問他:『到這個以科技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團隊已經半年了,而且你還負責每天節錄重要新聞,每個月的趨勢分析也做了好幾回了,怎麼到現在仍然對於趨勢沒有半點掌握?未免也太不努力!』不過後來我還是hold 住了,只淡淡地建議他先自己去多了解一下,再來找我討論。」
看著坐在我對面的資深主管,一邊和我一起喝著咖啡,一邊唱作俱佳地描述著最近某次會議的情況,偶爾露出白眼翻上天的表情,我雖然忍俊不止,卻也聽得到她心裡的潛台詞:
「換作是我以前,哪敢跟主管說『沒聽過』、『不懂』、『這個行業很難了解』等一聽就知道是用來掩飾自己不努力的藉口。當從主管嘴裡聽到了不熟悉的專有名詞,一定是先把名詞抄起來,然後自己偷偷上網查資料或是問人,就算做完研究後依然對於問題一知半解,得請教主管,至少可以問出個稍微有深度的問題…」
你可能會問:「幹嘛這麼麻煩?靠自己需要花更多時間摸索,能搞懂的也有限,還不一定是正確答案,一開始就問主管,不是比較有效率嗎?」
同樣是面對自己不熟悉的任務,有人自己先試著消化問題,想出可能的處理方式再請主管為自己加分,另一種人則是大剌剌把問題原封不動地亮在主管面前,等主管告訴自己要怎麼做。
前者顯示出一個人為了做好工作的自發性及努力,後者除了懶散以外,還有把主管當秘書的嫌疑。換作你是主管,你也應該會給前者比較高的評價吧?
因為「我可以理解你沒有我懂,但絕不能接受你沒有我努力」是多數主管的心聲。
主管之所以能坐上今天的位子,多數憑藉過去的經驗和好表現,主管當然必須要比員工懂得多,多數的主管也應該把幫助屬下成長看做自己主要的責任之一,但如果你把主管當成學校的老師,那就是個偏差的觀念了。
畢竟你付了學費到學校學東西,不管你再怎麼沒有學習精神,多數老師都很難真正放棄你,但主管和你都同時都是公司的員工,如果你自己都懶得學習了,那主管有什麼不得不幫你的理由呢?
況且,如果你沒有為了解決問題而努力過,不但浪費了大好的學習機會,對於別人的觀點也只有全盤接受的份。
當一個人變得愈資深,靠自己努力克服困難的能耐就愈重要,因為當你爬得愈高,能夠幫助你的人只會愈來愈少;而你的主要工作,也會從「做好既定的事」漸漸變成隨時隨地解決「不在預期中」的問題。
分享幾個我自己的成長經驗。2004年,我從公關代理商跳槽到外商銀行擔任企業公關,除了負責公司整體的形象維繫之外,也要協助企業金融、投資銀行、私人銀行等一般消費者所不熟悉的金融業務之推廣。
沒有一點金融或經濟背景的我,甚至得讀完整份總體經濟報告,並把重點寫成新聞稿。
身邊的親朋好友都知道,我當時到處請教金融圈的前輩及當時的主管們,希望快快縮短學習曲線,但他們看不到的是在請別人幫忙以前,我用了「洪荒之力」搞懂自己的問題是什麼?要怎麼找對的人問對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輕重緩急。
因爲我很清楚,只有自己最能幫自己,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永遠要做那個最努力的人,才能讓身邊的人有幫助你的施力點和意願。
類似的情況,在我前往上海加入一家以服務科技業為主的國際公關公司時又重演。在那之前連半導體業上下游供應鏈都搞不太清楚,也沒在大陸工作過的我,被授予的第一個任務卻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扭轉公司和某半導體客戶間危危欲墜的關係。
你可能會問:「主管幫了你什麼?」,當時的主管幫了我許多,包括了幫助我加速了解這個客戶的狀況、爭取在客戶面前表現的機會、爭取公司內部的資源等等,但他再怎麼幫我,都不可能代替我K完過往的陳年檔案以及每一封公司和客戶往來的email、代替我讀完每週十份以上的報紙雜誌,快速累積對當地媒體的了解、更不可能幫著我這個「空降」的外地人,證明自己值得其他比我了解半導體產業和中國市場的同事們的尊重與支持。
類似上述的一次次撞牆期,不斷在我的職涯中發生,主管和別人幫不了我太多,因為那是專屬於我的撞牆期,突破和成長的唯一方法,是靠自己不斷地嘗試衝撞堵在眼前的高牆,而不是在一邊等別人把挖土機開來救我。
每次打完一場仗,我都非常謝謝那些不幫我太多的主管們,因為他們給了很大的空間,讓我磨練自己「荒野求生」的能耐。更讓我體領悟到珍貴的一課:
「面對自己的問題,你永遠應該是那個最努力的人。」
快問慢答
問:主管對Susan的態度總是比對我好,我知道那是因為她的長相和家世都不錯,但這樣也太不公平了吧?
答:如果人生是一場牌局,你可能覺得自己拿到的牌沒別人好。但就是因為拿到一副爛牌,才應該特別努力!
經常逢人就抱怨因為自己的長相、學歷、家世、社交能力、運氣…不如人,所以得不到好的對待。我知道你想聽到的可能是:「不會呀!你也蠻正的呀?」或是「這個老闆也太壞了!」這類的話。
但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真的覺得某些「條件」讓自己處於劣勢,而自己又很難改變那些不利的狀態,那就想辦法忽略那些你沒有辦法改變的事,並轉而把重心放在為自己創造新的優勢吧!
生性內向的你,覺得自己身在許多說話高手的傳播業顯得很黯淡?不如把花在為自己沒有被看到而感到委屈的時間,拿去多讀幾篇產業分析報告,能夠炒熱氣氛的high咖當然討人喜歡,但可以提出觀點的人才能贏得尊重。
公司的同事都是「皇親國戚」,升官加薪總是沒你的份?不如把中午八卦老闆的能量,轉換成墊高自己身價的決心。沒有人要你永遠待在這個沒把你當人看的公司,但既然都來了,不如利用這個機會磨練一下自己做人和做事的能耐,順便研讀一下「負面教材」,你想跳槽我理解,但總不能「跳一家怨一家」。
自己不是名校畢業所以得到的機會比較少?恭喜你,在進入職場三、五年後,不再會有什麼人在意你來自什麼學校,人們反而會想知道你有幾分能耐。所以不論你來自什麼樣的教育背景,都應該利用進入職場的前幾年,快速累積自己的能力和耐力,如果你得到的機會比較少,就掌握住僅有的機會,拿出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吧!
如果你真的自覺條件不如人,請加倍努力。這裡的努力,指的是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做一個A級的自己,而不是硬去加強自己不擅長的事,做一個B級的別人。
請別再跟我抱怨客戶很難做、老闆好偏心、自己不是白富美、高富帥、運氣很差,正是因為拿了一手爛牌,才更應該努力,不是嗎?結果你還在這聊天?!
Don’t be a whiner, be a doer.
(圖片來源:Unsplash)

【創業者的理想伴侶】不是永遠無條件支持,也要讓你「不能做自己」?


雖然上個月許多人剛歡慶西洋情人節,但相信「怎麼樣的另一半是最理想的?」這個經典的職場大哉問,永遠都是職場男女間的熱門話題之一。
許多人的答案或許會是「讓你盡情做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改變你、限制你」,我卻覺得──
對想要在職場上闖出一番天地的人來說,一個好的另一半,在許多時候,反而是能夠讓你「不做自己」。
「麻煩幫我把辦公桌地上的電源線拿過來」、「幫我買杯冰卡布去冰,上面灑巧克力粉,不是肉桂粉哦!」、「可以幫我去樓下拿外帶嗎?記得拿一包醬油和一包辣椒醬」……。每到下午茶時間,總會聽到Tiffany用嬌滴滴的聲音,支使已經忙翻天的工讀生或下屬去幫她跑腿。
面對她的「柔性命令」,同事們多半敢怒不敢言,表面上乖乖照辦,私底下總說她有「公主病」,以及「如果可以的話,真不想跟Tiffany同組」。
但這是多年前的Tiffany了,現在的她,完全判若兩人,除了不再公器私用,更經常掏腰包請大家吃飯,深具同理心的她,更是年輕同事們請教人生抉擇或職涯規劃的對象,如果員工可以選擇自己的主管,我相信加入她的團隊會是很多人的第一志願。
好奇的問她,何以有如此大的改變?
原來Tiffany是家族唯一的女孩,從小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在出國唸書前,連一隻蝦都沒自己剝過;面容姣好的她,一直以來交往的都是百依百順、隨傳隨到的對象,不知不覺中,她便把這樣的習慣帶到職場,打心底把身邊的人當作成就自己的工具,還表現得十分明顯。
「直到我遇見了現在的男友,才自覺到自己有這樣的壞習慣。」根據Tiffany的說法,交往一陣子後,男友在和她一起出席過幾次與朋友、同事的聚會後,很誠實地分享自己的觀察:她總是習慣接受別人的好,卻沒有相對的付出。
男友說:「家人或情人,也許會覺得這樣的妳很可愛,但如果把這樣的風格帶到職場,對於妳的發展只會是阻礙,因為它會讓別人在還沒有看到妳的能力前,就先被這個習慣嚇走……。」
男友鼓起勇氣的分享,當下演變成公主的不開心和那場約會的不歡而散,但那次的談話,卻讓她開始檢視自己的作為,認知自己的問題、並拿出行動改善它。
她說:「一個好的另一半,不只是愛你原來的樣子,某些時候還要能把你拉回來,或是從舒適圈推出去,因為他/她往往能了解你的渴望、比你自己更先看到你的可能性,並且支持你成為the best version of you(最佳版本的自己)」。
再三玩味Tiffany的話,我更深覺有一個偶爾不讓你「盡情做自己」的伴,對於創業者或是想積極發展自己事業的人,隨著年資的加深,只會愈來愈重要。
當你成為公司的負責人,或是變成帶領團隊的資深主管時,身邊的讚美鼓勵只會愈來愈多,而拿得出勇氣批評你的人,一定會隨著地位的提升遞減。
身邊是否有人能夠很中肯地指出你的缺點,並提出改善的建議,對一個希望持續自我提升的人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幫助。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鼓勵大家乾脆找一個永遠的反對黨,時時刻刻批評著自己的每一個決定與作為。更多時候,無條件的支持也很重要。
職場總有輸贏,一個理想的人生伴侶,未必需要在你得意時,陪你享受台上的掌聲,但一定要能在你失意時,把你帶回家。
像是在淋成落湯雞後的大毛巾和熱巧克力,這樣的溫暖除了當下的療癒以外,更讓人在短暫挫折後,能快速地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重新找到座標,並累積前進的底氣與動力。
(圖片來源:Unsplash)

大公司比較好?選公司不如選主管


2012年9月正式決定創業以後,我開始積極地爭取客戶的支持,參與幾次跨國的比稿,也飛到香港和幾位客戶當面說明自己創業的計劃。在沒有案例,公司尚未正式成立的前提下,我唯一的能憑藉地只有過往的經驗及對未來的信心。面對客戶有關於公司沒有太多成功案例的質疑,我的回答是:「盛思是一個新創的品牌,當然在案例方面,無法超過在地團隊多年的累積;但我們很有信心,在策略的前瞻性以及專案的執行力上,絕對能超出您的期望值;所以,在您決定是否和盛思展開合作時,或許可以思考的是過去紀錄和未來的潛力,何者對您更重要?」
信心滿滿的承諾帶來了機會。2012年11月,幾家國際科技品牌表達了希望從2013年起開始合作的意願,這個消息,讓我心懷感恩,但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相較於許多新創公司需要快速尋找獲利來源、至少先做到損益兩平的壓力,我們的壓力則是--公司必須在2013年的第一個工作天開張,而且一開張就要是完全READY的狀態。
換句話說,沒有任何的「試營運」或是緩衝期,而是營業的第一天,就必須全速前進。認知到這樣的狀況,我只得跨海展開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
由於在上海的工作原本就非常忙碌,新公司的籌辦完全只能在下班後或是休假回台灣的兩個星期內搞定。短短的兩三個月時間,需要處理的事包括了公司的名字、LOGO、營業登記、銀行帳戶、網域申請…等族繁不及備載的大小事;連第一間辦公室--科學園區商務中心的一個三坪大空間,都是在某個下午用兩小時密集參觀十間辦公室後的快速決定。
非常感恩的是,許多好朋友和貴人主動提供協助,不辭辛勞地幫我跑腿,幫助我在遠距離以及緊湊的時間內完成了許多不可能的任務。不過有一件事,是我當時而且一直到今天都很堅持親力親為的,那就是員工的招募。
招募員工在當時的狀況下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換位思考,當年找工作的我應該不會願意也不敢加入一家沒有聽過名字、在Google上查不到半點資料、連個辦公室位置都還不確定、公司除了總經理以外半個員工都沒有、而且總經理本人還長年在國外,甚至無法當面面試的組織吧!但感恩的是,竟然有許多素質非常好的人才願意進一步了解當時這家貌似詐騙集團的公司。
那段時間,每天一下班就衝回住處上skype 跟許多台灣及世界各地的人才聊天,面對許多關於公司現在和未來的提問,有些甚至很直接尖銳,雖然當時的公司仍處於從無到有的建造過程,但我在回答這些問題時都十分篤定。因為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會面對什麼樣的質疑,更重要的事,我有一股很強大的信心,相信一切都會很好。
在數個星期密集的「空中面試」後,盛思的元老級員工終於誕生了,他們分別是剛從外交研究所畢業的社會新鮮人J、有電視行銷經驗的L,以及當年一聽到我打算回台灣創業,就二話不說辭去外商公司職位,跳下水幫新公司建立人力資源、財務…等系統的好友Betty。
隨著公司的發展,在公司開始營運幾個月後,越來越多人才表達願意加入團隊的意願,也讓我們的人才招募之路越走越寬廣;但這三位創始元老是我永遠感謝的貴人,他們願意在什麼都看不到的荒地裡,相信從我口中說出、別人或許覺得虛無縹緲的理想,並且願意親自參與這份理想的實踐過程,不但很有勇氣,更有不怕死的「CAN DO」精神。
而「CAN DO」這種擁抱挑戰的工作和生活態度,正是當時什麼都沒有的我們,所共有的DNA,更是最大的資產。
快問慢答:大公司比較好?選公司不如選主管
「A公司是很有規模的上市公司,B公司是很有意思的新創團隊;這兩家都給了我offer,待遇和各方面福利都差不多,您覺得我該選擇哪一家呢?」坐在我面前的Cherry滿臉糾結地問道。
Cherry的糾結很有道理,對每個人來說,找工作就是用青春投資自己的未來,每一個選擇都是構成職涯發展的重要建材,和我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這不只是Cherry一個人的疑問,也是我經常被年輕白領族們問到的問題。
撇開薪水的高低不談(因為我不覺得薪水和福利應該是年輕人選擇工作時的主要原因),不同規模的公司的確能帶給員工不同的學習:大公司一切很上軌道,可以學習制度;小公司高度成長,可以練肌肉。至於該如何選,當然是個見仁見智的決定,在此提供以下的幾個我自己過去在選擇工作時會考慮的要點給大家參考:
1. 工作內容是否能激發你的熱情:
公關和許多行業一樣都有很辛苦的地方,而當面對挑戰時,對工作的熱情往往就是一個人是否能撐到最後的決勝關鍵。在選擇工作時,除了要listen to your brain,用大腦冷靜的分析優勝劣敗之外,更要follow your heart,尋找內心的聲音,假以時日才有機會在專業之上,做出「有靈魂」的大師級成績。
2. 工作內容和你想發展的一致:
在外商銀行工作時期,身邊有許多很有業務潛力的同事為了擠進這家全球金融品牌的窄門,不惜犧牲自己的目標,先從約聘行政人員開始做起。他們的想法是凡事「先求有,再求好」,只要進到自己所嚮往的公司,即便工作內容和自己的專長及目標不相符,至少也可以先進公司卡位,然後伺機而後動,爭取轉調業務部門的機會。
但觀察幾年下來,我發現真正如願轉戰自己理想領域的人微乎其微,多數人的精氣神都早被自己其實不感興趣的工作困住,而失去了追夢的力氣,或是早已忘記了決定來到這家公司的初衷。反而是許多在二線品牌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同事,在累積了相當的專業與人脈後,成功地轉戰這家外銀,一路向上發展。
因此我建議,當「工作內容」和「公司規模或品牌」互相抵觸時,寧願先犧牲外在的「公司規模/品牌」,而選擇一個比較符合自己想發展領域的「工作內容」,從內在扎扎實實的打好基礎,畢竟只要準備好自己,機會從來都不是太需要擔心。
3. 公司的文化和價值觀是否是你所能認同的:
選擇爲哪一個公司工作,就像選擇另一半,文化和價值觀的互相契合比想像中重要很多。例如:一個習慣用批判態度衝撞既有體制的人,和新創公司的契合度應該比傳統產業高得多;滴酒不沾且習慣獨樂樂甚於眾樂樂的人,和酒商應該不會是絕配;有陌生人恐懼症且講求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人,或許很適合實事求是的研究機構……
選擇和自己的價值觀及風格相符的合作單位,就像穿了雙合腳的鞋,即時上了戰場時,都能比較舒適且無後顧之憂地打拚。
4. 是否能和公司一起成長:
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很有企圖心的人們,或許在選擇工作時可以思考的是自己是否有機會和公司一起成長;你的加入對公司來說是可有可無存在或是具有關鍵性的成長意義?你未來的主管花了多久的時間坐上他的位子?而這個公司在決定員工拔擢計畫時,是根據員工的表現還是年資?加入這個公司是否有機會和資深的主管或客戶直接互動、學習,或是否有和國際級接軌?
簡而言之,在決定接受一個offer時,需要評估的是自己未來在專業及職涯規劃上成長的空間以及是否能夠快速地藉由這份工作拓展視野;而在這一點上,許多規模不是挺大的公司反而比大企業做得到位。
5. 是否有好的師傅:
最後一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未來的團隊中是否能找到你的role model或是mentor,對尚在學習階段的年輕上班族來說,公司的規模跟自己的關係其實相當有限,反而是選擇一個有領導魅力、願意不藏私地教導、能夠幫助甚至「逼迫」自己不斷精進的主管,比什麼都重要。
(圖片來源:Unsplash)

該主動爭取出國發展的機會嗎?先掌握3個原則,「台姐」也能是「國際咖」


一直以來有太多聲音批評台灣的教育體制對於培養國際化人才相當不利,但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並有機會和國際化沾上點邊的「台姐」,我卻看到了台灣人在往國際市場發展時許多獨一無二的競爭力,你不相信?以下只是幾個例子。
首先,台灣人多數很善良
台灣是把儒家思想保持得最完整的社會,在這樣的教養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多數相信人性本善,長大後也比較願意主動對人釋出善意,這一點很容易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贏得好感度,並在職場上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
其次,能吃苦、適合打持久戰也是一個台灣人才的利基
多年前在國外留學時就發現,班上的美國或西方學生多半口才辯給,能夠用母語很清楚地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並且說服他人、獲取支持。
但多數我認識的台灣人往往能在學期結束前,有不錯的表現,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很多事情要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並且願意穩紮穩打地把事情做好。
「只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下所產生的「填鴨式」教育,的確為台灣學生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但另一方面,在無形中也磨練出多數人面對逆境時的抗壓力,以及吃苦也要把事情做好的精神。
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國際性的場合非常吃香。
中文很好
你一點也沒看錯,對於中文和中華文化的瞭解,絕對是台灣人要成為國際咖的重要利基。
Like it or not,中國都早已是世界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了,想站上國際舞台,很難自外於這個市場。而台灣的人才,相較於香港、新加坡等地,對於中華語言及文化的掌握絕對超前許多,這一點讓台灣人贏在起跑點。
台灣的教育及社會氛圍造就出許多優質的台灣人才,但要怎麼做才能進入國際職場呢?以下是我的一點淺見:
勇於提出不同的意見。
「很好相處」或「人很好」是許多老外對台灣人的總體印象。然而,在國際的工作場合中,人們往往認為提出不同想法,對於團隊才有貢獻。
前幾天我剛和一個由中國、美國、澳洲、香港、英國等來自不同國家的公關人所組成的團隊一起進行一項跨國比稿。
在頻繁的討論中,我和台灣的小組成員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I/ we have a different view about this,包括針對提案的架構、客戶可能提出的問題以及可能回答問題的方向,我們都提出了不同觀點。而這些觀點,讓團隊決定在比稿截止日前夕調整策略的主軸以及關鍵的提案內容。
比稿結束時,我照例跟國外的夥伴們問問對於這次台灣團隊的反饋,得到的答案是:「You guys are really different from most Taiwanese companies I’ve worked with before. You brought fresh thinking to the team, which is really helpful!」
所謂的「勇於反對」,當然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而能夠勇敢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因為相信自己很重要,把想法提出來對團隊來說只有多一個選項及刺激更多思考的好處。
相信自己很重要
相信自己的意見和其他人的意見同樣值得被聽到,是成為一個「國際人」的要素。
「但我的英文很糟耶!怎麼辦?」英文當然很重要,在國際化的工作場所,英文是官方的溝通語言,所以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盡力學好它,但是比起英文更重要的是「國際化的態度」。
用自己的「第二語言」溝通當然比較難,所以你要有比別人更「用力」溝通的信心和氣場。
至於信心和氣場怎麼來的?一半來自於平日對於自己透過從高處思考形成觀點的鍛鍊,另一半則來自於經驗的累積
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開始」,才有愈來愈好的機會。
先懂得包裝自己
有了觀點和自信後,另一件也很重要的事則是「懂得包裝」。
包得漂漂亮亮的禮物,會引發更多人一探究竟的興趣。這裡所指的包裝,除了穿著得體之外,更包括了聲音及表情的運用、說話的方式及技巧等等,懂得透過不同的包裝呈現自己和團隊的專業形象,對於從事需要對外溝通的朋友們(例如:公關、業務、服務業、金融…等)尤其重要。
因為,當你的工作是為別人加分,你必須要能先證明能為自己加分。
快問慢答:
問:我應該主動爭取出國發展的機會嗎?
答:這要看你準備好了沒。
我知道你有志成為國際化的人才,看到身邊的人紛紛往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跑,你擔心自己國際化的進度是不是落後了?
你不需要急著出國,因為人不一定要出國才能成為國際化的人才,就算你已經打定主意非出國發展不可,也要等到自己的專業和經驗都有一定程度的積累,才有出國發展的用武之地。
就拿我比較熟悉的傳播業在對岸的發展為例,許多當地的人才在專業能力、經驗、語言能力及國際視野上並不輸給臺灣的人才。
所以如果你在臺灣已經累積了相當的經歷,期許自己換個更大的舞台挑戰國際管理人角色,你就必須把自己磨練到比當地的專業人士強大許多的程度。
因為若非如此,任何公司都很難找到一個用更高薪水、更高頭銜大費周章地請一個跟當地人差不多或是只比當地人好一些些的理由。
不妨換位思考,如果身為老闆的你會這麼做嗎?
這裡所指的「準備好了」,除了是專業的建立與鞏固外,更包括了社會經驗、對於人性的瞭解及在組織內求生存能力的養成。
不同的市場,情況一定不同,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是個不變的道理。
從一個市場到另一個市場工作,不但是你人生的職場大遷徙,又是個高獲利高風險的賭局,至少要有相當的準備,才能好好地賭幾把,並且充分的享受過程,而不是無奈地被迫提早離場。
如果你聽完上述的提醒,能夠還能大聲地說出:「I am ready to play!」那麼你將擁有我衷心的祝福。
除了祝福你「Enjoy the journey」以外,「莫忘初心」是我在你即將推著大行李箱啟程前提醒你的另一句話。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的第一份工作:今天的壞遭遇,明天的好故事


相信多數人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印象應該很深刻,我也不例外。
其中一段我永遠不會忘記的經歷,就是剛開始工作後所負責的第一個專案──坎城唱片展的參展籌劃及品牌設計。
「超屌的,才剛出社會就能飛到法國去參與這麼有趣的專案!」相信這應該是很多人聽到這件事的第一反應。
剛被指派這項任務時的我,也很興奮地這麼想,並期待透過這個帶著政府官員和三十幾家台灣獨立唱片廠商去法國設展館參展的機會,向主管好好學習。
這樣的期待,在第一次與這個專案的客戶們──新聞局官員和唱片公司老闆開工作會議時,徹底落空。
那是一個很難忘記的會議,當時我這個正式出社會剛滿一週的小AE,坐著部門主管的車,前往新聞局開會。
一推門進入會議現場,發現現場超過三、四十雙眼睛盯著我看,從他們看我的眼神,不難猜出大家心中「怎麼派這個小毛頭來開會?」的嘀咕。因此我只好故作鎮定請大家稍微等個五分鐘,並暗自祈禱主管趕快找到車位,來hold住大家。
在大眼瞪小眼了十幾分鐘後,我終於接到了來自主管的電話,本來以為終於可以鬆一口氣。沒想到,電話那頭,主管竟然說:「抱歉,我實在是找不到車位,你就自己跟大家開會吧!」
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並不只是「參與」這個專案,而是要獨立主導這件不容許被搞砸的事。
掛下電話,硬著頭皮,告知在場的官員和大老闆們,主管不能來了,立刻得到了不滿的眼神及抱怨,我才得知原來這個專案的進度早已嚴重落後,原本的負責人匆匆離職,陸續幾個新人到崗後,多因不願意處理爛攤子又快速閃人,而現在的主管也完全不進入狀況,這已經是第N次沒有實質進度與結果的會議了。
面對大家的情緒和抱怨,我給不出什麼有建設性的說法,只能低頭做筆記,一邊跟每一位與會者賠不是。然後鼓起勇氣,盡量穩住緊張的情緒,把自己所準備的工作進度表和簡報檔表達清楚。
回公司後,剛進職場一個星期的社會新鮮人,當然沒有抱怨的膽量和權利,只好拿出面對大考的精神,拚命追趕落後的進度,包括了懇求公司的設計部門優先處理即將開天窗的台灣館品牌識別設計、理解並處理官員及每一位唱片公司代表的要求、和不太會講英文的老法們溝通所有展覽的細節,其中包括媒體的安排、傢俱的租借、國旗的曝光程度…等。
終於到了參展的時刻,我這個職場菜鳥提早兩天飛到坎城,把台灣館的設置、每一位團員的房間等細節事先安排好,然後等到三十幾位老大們到達,開始扮演領隊加會場小秘書的角色,當起每一位團員和法國主辦單位之間的翻譯、會場的接待,同時也為絡繹不絕的各國經紀人、藝人、唱片公司協調與台灣館參展唱片公司們的會議,確保每一位團員的會議時間表都能排滿滿,卻不彼此衝突。
這種和「客戶」們長時間相處、一天十幾個小時待命,不容許犯錯空間的日子,再加上坎城冬天早晚的溫差,讓我在活動結束後病倒,帶著高燒40度和狂瘦三公斤的身軀飛回台灣。
雖然結局很慘烈,但上述拼命三郎的態度,在不知不覺中,讓新聞局的官員和唱片公司的主管及老闆們對我態度,從一開始的不諒解、冷眼旁觀,轉變成後來的支持。
在活動現場,經常有團員們主動掏腰包買咖啡和小點心來鼓勵快昏倒的我,甚至也不乏好心人士主動提議幫我「代班」讓我出去走走,感受美麗的城市(面對這類善意的offer,當然只能心領)。
許多人聽完這個故事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妳的主管也太沒有肩膀,讓個剛出社會的小女孩獨自承受這一切,如果是我,早就走人了。」當時的我,的確不只一次在內心抱怨「我怎麼這麼倒霉」,但從來沒想過撒手放下執行到一半的案子,反而是連入夜後,都在睡夢中安排著代辦事項…
而在將近二十年後,回頭看這段過往,我很高興當時的自己,沒想太多,讓這個專案有令人滿意的結果。這一段看似倒霉的遭遇,讓我在日後得到了很棒的工作機會、豐富了我的公關人生。更重要的是,讓我在甫進入職場就學到重要的一課:
每個人都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遭遇,卻完全可以選擇自己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它們。
這段難忘的經驗也教會我「用生命」正面迎擊工作和人生上的挑戰。當我們用百分之百的熱情來面對一個問題、一個專案、一個意外…
就算事情的結局不盡理想,至少不需在多年後依然承受「早知道」的遺憾,多數的時候,甚至因為問心無愧,而可以得到有如痛苦劇烈運動後大汗淋漓的暢快感。
再怎麼樣,至少也能得到一個難忘的好故事,不是嗎?
快問慢答
來自「台版米蘭達的創業筆記」的讀者問到:反應比較慢,不善於操縱人際關係的人,有什麼簡單的原則可以在組織中生存和晉升呢?
答:我是一個篤信有努力就有收穫,實力而非關係決定論的人。這樣的信仰來自我的專業養成環境──不管是外商銀行或是國際公關公司的企業文化,都比較是論功行賞、專業掛帥的。
所以我的第一個建議是:慎選你的環境。
「不善於操作人際關係」是一個很棒的自我覺察,但下一步,你該選擇一個以實力論英雄、並且能夠客觀的評估員工表現的公司。
在我過去服務的幾家外商企業裡,就有不少人緣不是頂好,卻因為掌握了別人無法超越的專業而連老總都要讓他三分的人。
除了企業的文化外,你的直屬主管是否能夠超越人際關係的表象,看到下屬的可能性,並且持續給予成長機會;而你所選擇的專業,是否有一套明確的標準來評斷專業水準等,也都是你需要慎重選擇的環境要素。
第二個建議:既然不諳人際關係,就要把自己的專業做到超越平均值很多的程度。
人際關係在每個人程度相當時,的確能發揮關鍵性的作用,但如果某件事交給你來做,結果就是比別人好很多,你的實力讓主管覺得一件很艱難但也帶有發展性的工作,如果不交給你執行,結果就會打相當大的折扣,甚至被搞砸,那麼你就有更多機會超越人際關係所帶來的限制。
當你的實力顯著的超越同儕許多,多數因嫉妒而產生的是非,將被心服口服的讚賞所取代。
最後,我建議仍然需要適度的調整自己。畢竟職場就是由不同的人所組成的集合體,有「人」的地方,就有「關係」以及由關係所延伸出的一連串機會與挑戰。
我不認為你需要積極地應酬或是鑽營人際關係,硬逼自己把不擅長或不喜歡的事做到一百分,但就像在瑜珈的訓練中,我們總是會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稍微逼迫自己鍛鍊不常使用的肌肉,這個目的並不是想要改頭換面,而是為了讓自己在更柔軟的同時,也更堅強。
(圖片來源:Unsplash)

【創業者的職場瑜珈術】讓我每天都成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加油!放開手,你可以的!」在教練連續好幾天軟硬兼施的信心喊話下,我終於放開死抓住游泳池邊緣的手,全身顫抖地做出了變形的「水母漂」。
開始游泳是為了要告訴自己「我可以」。
學會游泳的那一年,我二十三歲。初入社會的我對於日理萬機、隨時需要產生觀點、有創意的公關工作備感壓力,因此決定選一件更可怕的事-「水」來克服。
記得自己和一個四歲小孩一起拜師學游泳,從鼓起勇氣下水到真正把水母漂做到位,已經過了一個星期了,等我終於學會用自由式緩慢地在水中前進,我的小同學早就像熱帶魚悠遊在水中,並且經常「超車」。
但我一點也不在意,因為當二十三歲的我克服了對水的深層恐懼後,再回頭看工作的挑戰,發現它們完全變成小菜一碟。
在創業或為工作打拼的過程中,難免會面對許多壓力或逆境;由於多數企業都是由總字輩的資深主管擔任發言人,我得以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跟著這些職場老鳥們偷學面對挫折,為自己打氣的方法。
其中對許多人都很有用的招數就是「運動」。
「運動會讓人快樂,快樂的人比較會用正面的態度面對問題,而成為更有質感的人才。」這句話來自一位外商時尚品牌總經理,他不但自己固定運動,也幾乎只用有運動習慣的人。
在國外工作的那幾年,經常碰到飛來飛去的全球或區域主管們,儘管壓力如山、日理萬機,許多人都帶著跑鞋或瑜珈墊,即使前一天應酬到凌晨,第二天依然五、六點起床運動、淋浴、吃早餐,然後精神抖擻地參加8:30的會議。
在這些人的身上,除了對運動的堅持以外,我更看到了「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及對於紀律的自我要求。
受到了他們的影響,從國中起每學期都要體育補考才能順利升級的我,竟然也不知不覺的養成了定期做瑜珈的習慣。
學瑜珈,最初只是因為自己經常出差,需要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運動,沒想到卻得到超越預期的收穫:
保持呼吸是我在瑜珈上學到的第一課
剛接觸瑜珈時,經常為了做到一個困難的動作而憋氣,覺得這樣才能一心一意的完成眼前的挑戰。但老師們總是不忘提醒大家Keep breathing。
在瑜珈動作中,持續呼吸才能把氧氣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維持身心靈的平衡狀態;而在工作或是創業過程中的Keep breathing所指的則是,用「接受」而不是「忍受」的態度面對每一個在人生旅途中的挑戰,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暫停先調整好呼吸,再繼續前進;畢竟擁有俯仰之間的從容,才會有長久前進的動力。
瑜珈教會我的第二課:你的對手只有自己
瑜珈的初學者,經常在課堂間偷瞄旁邊的人,比較自己和對方的程度落差。然而,每個人當下的精神狀況、柔軟度、經驗值都不一樣,所以瑜珈的重點不是做得比隔壁的人好,而是超越自己,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都很好。
經營一份工作或事業也是如此,如果總是注意別人有什麼、自己有沒有比別人得到更好的待遇,就是等於把應該用來追求自我成長的寶貴能量,貢獻給別人。如此不但很難往對的方向成長,連享受人生旅程中的快樂都很難。
最後,我還體驗到瑜珈就是一種日常的修行。透過不同的體位法放鬆身體的僵硬處,同時讓原本鬆軟的組織變得有力量,而得到身心靈的協調。
工作也是一種修行,透過職場上的重重挑戰,學會放下身段,讓事情圓滿;也學會挺起肩膀、據理力爭,維護團隊的尊嚴與權利。這樣的修行,讓我們向中庸靠攏,每天都成為一個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快問慢答
問:這位同事很有能力,但side project(工作時間以外所投入的興趣)也太多,是個可以重用的人嗎?
答:大膽用吧!因為能把不同角色扮演的很好的人,能為組織加分。
認識我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很喜歡跟有個性,甚至在別人眼中很不一樣的人共事。在盛思的員工及校友中,有許多擁有多重身分的精彩人物,包括國際環保組織台灣代表、運動選手、社會運動者、小說家、樂團經紀人…等等。
喜歡用來自各種背景的人,不但因為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以及寬廣的視野,更能對公關工作得心應手,更是因為我相信
除了工作和家庭所賦予的角色以外,還能把第三種角色也扮演地有聲有色的人,往往對生活與工作充滿熱情與感染力,會為組織帶來很正面的「文化刺激」。
當然在這些同事中,並不是每一位都能很好的兼顧自己的多重角色,仍然有為了自己的「外務」而影響正職工作成績的人。但讓這些人沒辦法在工作上好好表現的原因,通常不是因為他們的事情太多,而是因為抓不到重點,以及很難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所以身為主管,在決定重點栽培的對象時,要考慮的應該是這個人是否有很強的邏輯思考力和時間管理的觀念,以及自己該給予什麼樣的協助。而不是只因為對方興趣廣泛、下班活動排滿滿,就把他排除在重要的表現機會之外。
至於員工是否應該瞞著上司做自己的side project?我認為,一個好的主管會鼓勵你在不影響現有工作的前提下,讓人生變得更精彩,所以你要學習的只有思考你的工作和你所選擇的side project是否能成為彼此的養分、為彼此加分,然後用實際的表現,爭取主管的支持!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