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夠實際的在台灣生活並做出貢獻,以及追求平衡而豐富的人生,在上海工作近三年後,我決定回到台灣。人生是一連串的決定所串聯起的劇本,所以做了這個決定後,我的下一個決定就是,回台灣後要做什麼?而當時的我有許多選擇。
選擇一是由先生和家人提出的:先休息一陣子再說。連續過了三年朝七晚十二的生活,再加上快速高壓的步調,以及長期多吃少動,我的體重和各項健康指標節節上升、接近破表。所以這在當時似乎是個最合邏輯的選擇。先生甚至還很MAN的說:「沒關係,我養妳!」(lol)
選擇二是回到企業或公關公司,重拾離開台灣前的生活:赴上海前,我在美商銀行的公共事務處服務多年,也在一家外商公關集團從基層AE一路做到經理,決定回台灣後,接到幾個在薪資和職銜上都頗吸引人的企業端工作邀約,其實不論是回到公關公司或是接受企業端的機會,這個選擇對我來說都是最輕鬆的,因為有現成的人脈,同時也沒有適應的問題需要克服。
選擇三是進入非營利組織,擔任執行長:在回到台灣前,剛好有某基金會的董事到上海小聚,邊吃飯邊聊起非政府組織(Not for Profit Organization, NGO)的經營管理哲學。幾週後,竟然接到了這個基金會執行長一職的邀約。這是當時最吸引我的選擇,我在外商銀行工作的期間,和不同的NGO合作策劃了不少企業社會責任政策與專案,在過程中深深了解到台灣多數NGO在資源上的限制與挑戰,而這個選擇讓我能夠真正有機會進到組織內部做一些事。
以上的選擇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我最後卻一個都沒選,反而是選擇了一條充滿不確定性的路--從零開始,打造心中理想的公關公司。這個跳TONE的選擇最後會出線,有三個原因,其一,我一直覺得如果一個人的二十到三十歲是「為老闆工作」的十年,那麼進入三十歲開始的十年則必需是能夠「為自己工作」,大膽追求不同的可能性,累積工作經驗和生命的深度與廣度,為四十歲以後逐漸邁向「為社會工作」的階段打基礎。因此,我在三十出頭時,很任性的離開家人,到上海冒險,然後又在三十六歲時決定做一件從來沒做過的事--再任性一回!
再者,過去十幾年,我有幸先後加入幾家跨國集團,工作固然充滿挑戰,但在國際領導品牌的庇蔭下,不管是開展業務或是招募人才,都有許多資源的支持,所到之處,也自然而然地受到許多人的歡迎及尊重;但我始終很清楚,多數時候大家所尊重的是我當時所坐的位子,以及背後的品牌,不見得是我這個人。也因此,很想挑戰一下,去掉了名牌光環後的自己,有沒有能耐從零開始,打造一個很棒的品牌,成為養分的供應者。
第三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則是,我希望能改變公關業的生態,為公關人贏得尊嚴。
1999年,帶著從美國所累積的知識及經驗,我滿腔熱血的加入了台灣一家傳播集團,但幾個月的拼命三郎生活卻讓我發現,許多人是從價格的角度來選擇合作的公關公司,而公關人經常被視為便宜又好用的手腳,而不是能提供附加價值的大腦。
因為不被視為專業的顧問,所以有些人覺得對公關公司的夥伴頤使氣指甚至大吼大叫是OK的(可以比較一下對律師大吼大叫和對公關顧問大吼大叫的人數,就能了解我的意思)。因為長期在低薪、高壓且不被尊重的環境下工作,這個行業的人員流動性非常高,然後惡性循環地造成了服務品質的下降,更多的抱怨及更差的態度。事實上,就我的觀察,隨著公關產業的成熟,這種狀況在過去十幾年有變本加厲的趨勢。
低價競爭讓公關公司必需把一個人當五個人用,並且請不起好的人才。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為什麼要花大錢請不成熟的團隊做事呢?這一直是公關產業裡「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而我的理想,是看看能不能把「雞」和「蛋」的問題一次搞定…
快問慢答:選擇加入代理商或企業比較好?
相較於許多同業,我的過往經歷比較不同的是,在代理商和企業都待過不算短的時間。從公關公司到企業工作後,我又選擇再度回到公關公司,而後創業。離開工作內容和待遇都相當不錯的外銀企業公關職位,準備到對岸重新拾回公關顧問的頭銜時,許多人對我這樣的選擇感到好奇,因為這樣的做法非常反傳統。
很多人覺得,在公關公司的生活一人當三人用,需要跨產業的快速吸收知識與資訊,經常加班,並且還得看客戶臉色,所以公關人最好的出路,莫過於在公關公司累積一定的專業基礎後,加入一個好的品牌,變成企業公關,從公關顧問,搖身一變為客戶窗口。
我卻覺得相較於在公關公司工作固然有把事情做完、做好的「做事」壓力,在企業內工作的壓力也不小,只不過這種壓力除了深入鑽研單一產業的知識與專業外,更多是如何確保每個人都開心、如何爭取資源,說服長官做有效果的事、如何維持不同單位間的恐怖平衡…這類「做人」的壓力;
這兩種壓力都是一個專業人士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養分,因為只要能夠化壓力為力量,就能發展成能做事又能做人的專業人士。
至於是否離開公關公司就不需要看人臉色?這完全是誤解。我一直覺得每個人不論在什麼樣的位子,都應該把周圍的人當做客戶。在公關公司固然需要為客戶服務,加入了企業的公關部門,照樣得把其他部門的同事、主管、外部合作對象視為客戶,隨時隨地把皮繃緊,拿出最專業的表現,扮演好自己在不同職位上需要扮演的角色。
至於需不需要看人的臉色,這個問題和每個人的專業度、人際溝通技巧以及行事風格比較有關。
「做人」和「做事」對一個專業人士來說,有著同等的重要性。在學校和公關公司學了一身的傳播知識及技巧的我,加入企業,在跌跌撞撞多年後,終於把先天發育不全的「政治敏感度」學分修好,並開始玩味甚至欣賞許多安排背後的奧妙。
但當機會出現,我依然選擇擁抱代理商生活,甚至創立自己的公司,除了因為我對節奏飛快、跨產業的多元化工作內容,以及永遠無法預期下一小時會發生什麼事的刺激生活依然非常嚮往以外,更是因為這是一個比較能不斷逼著人持續學習,每天做一個更好的自己的行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