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為什麼同事沒把我這個主管放在眼裡?因為你沒有把他們放在心裡


「為什麼這個客戶開會習慣遲到,您卻仍然堅持提早十分鐘到?」
某次客戶會議前有位年輕同事提出這個問題,他想知道這個客戶對公司業績的貢獻度是不是很大?不然我怎麼在明明第二天有大活動,而且客戶有80%遲到的可能性的前提下,卻依然催著整個團隊提早出門?
這位剛加入公司不久的同事,還來不及理解的是,堅持提早出席會議,和業績無關、和客戶品牌無關、甚至和會面的對象是不是客戶也無關,而是基於人與人間最基本的尊重。
在盛思,不管開會的對象是客戶、員工、下游廠商,「提早準備、準時開始」一直是我們的SOP,而除了開會之外,我們也非常重視每個人對於專案進程的掌握,以及對於每一個由專案負責人與主管共同訂下的工作時程。
之所以這麼重視每個人的時間觀念,除了是因為自己從小就被教導「守時就是對自己和別人的尊重」以及「別人的時間和你的一樣重要」等觀念外,更是因為在職場多年和創業後,經歷許多因為守時這種「小事」而產生大影響的深刻經驗。
「我不想在Account Team上再看到Sandra這個人!」一位跨國半導體品牌的全球行銷主管在某媒體系列活動的檢討電話會議上斬釘截鐵地這麼說。
我感到很訝異的原因,除了因為Sandra是位有多年科技公關及管理經驗的主管,參與這個account 已經很多年,更因為這次系列活動的效果非常好。
深入瞭解後才知道,在某場我們特別為客戶科技主管安排的專訪場子上,Sandra遲到了5分鐘,客戶非常不諒解,並表示一個連守時這麼基本的事都做不好的人,很難讓人信任?
某次國際比稿中,我們這個當時剛成立不到一年的四人公司,戰勝幾家傳播集團,得到客戶的委任。事後跟客戶聊起這件事,才知道當初選擇我們是因為策略精準,方案到位;但我們是台灣所有公關公司中,唯一提早參與電話會議的團隊,這個事實,也讓客戶對於未來的合作,更有信心。
過往的多次經驗,讓我體會到:一個人的時間觀念,將影響許多事的成敗。
當然,守時絕不應該只為了做生意這種功利的原因;而「時間」也不是尊重的唯一指標。
尊重有許多應有表現,例如對公關人來說,「尊重」是心無旁騖的傾聽、「不論對方的公司大小、身分、外貌…」都用很好的態度和對方溝通,用不卑不亢的態度,面對衝突,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法…
許多人問我,「盛思成立才短短幾年、公司規模也還小,為什麼能經常能贏得跨國領導品牌的青睞與信任?」左思右想,我歸納出關鍵在於「尊重」這兩個字。
我們對於「尊重」的執著來自於對於「人皆公平」的信仰。因此,值得被尊重的對象除了是身邊的所有人,更包括了自己。
尊重自己專業的身分
把工作看作是終身經營的事業,而不是混口飯吃的工具。
尊重自己被看見的權利
不要怕說出自己的觀點、掌握每一個發光發亮的機會。
更尊重公關人和企業人同樣值得被尊重的事實
因此努力用充實專業,而非削價競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要做到上述某些尊重自己和別人的表現,需要一定的火候、專業與自信的積累,不如先從只要用心就能做到的「尊重時間」開始吧!
快問慢答:為什麼同事沒把我這個主管放在眼裡?因為你沒有把他們放在心裡
在我過往的工作經驗裡,共事的對象多是金融業或科技業的老總級高階主管。每天跟著這群跨國企業決策者貼身學習,總能第一個聽到或親身體驗許多精彩暖心的小故事。
故事一:
Thomas是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的台灣代表,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只要跟一個人說過一兩次話,就能叫出那個人的名字。
某天早上,打掃阿姨正在幫他擦桌子時,這位日理萬機的台灣總裁剛好走進公司,很自然地用外國口音說:「阿姨,今天別太辛苦了,生日快樂!」
我私底下請教過他,這種過目不忘的能力是怎麼練出來的?他告訴我:「每個人都有幾個獨一無二的特色,只要用心察覺並且把這個特色跟他的名字連結在一起,把名字記住就不是太難了!」
故事二:
為了挽救這個業績每況愈下、部門主管接連跳槽、人心惶惶的事業體。總部把Sean從香港調來台灣「救火」。
儘管部門同事和客戶看熱鬧的居多,習慣用廣東話和英文溝通的Sean仍然吃力地每天發一封中文信,和員工分享來台灣的心情、在香港從不應酬的他,吃力地說著台語,和客戶拼whiskey…
漸漸的,隔岸觀火的人少了、加入救火隊的人多了,在Sean的帶領和團隊的努力下,這個部門在六個月內大逆轉,並且一直到Sean五年後高升至亞太區總部前,都是集團內離職率最低的事業體。
故事三:
Brad 雖然是某半導體公司的全球技術長,但一點官架子也沒有,在外出時也會客氣地幫女性同事拿重物、開車門,非常平易近人。
某次和一位懷孕的女員工一起出差,他不但一路幫忙搬行李,更在登機時,堅持和女員工換位子,要孕婦去商務艙,長手長腳的自己則從LA到台北一路窩在經濟艙的小座位裡。
受到他幫忙的女員工很感動地說:「他完全可以不用這麼做,我們不是同一個部門,沒有利害關係。他讓我見識到什麼是True Leadership!」
也許聽完了上面的小故事,有人會覺得,這些都不過是高階主管為了帶人帶心所演的戲碼罷了。我卻認為,
「願意演」的本身,就是一種關懷,以及努力改變自己,讓情況變得更好的愛。畢竟這些人沒有什麼非演不可的理由。
這些讓人樂意追隨的領導者,是我在帶人方面的導師,他們的身教,讓我想起「北風與太陽打賭,看誰能先讓旅人脫掉外套」的故事。
真正能激發行動的,一直是愛。

【當個職場詩人】戴上3副不同的「眼鏡」看世界

最近開始用鋼筆寫字,讓我想起自己雖然因為一連串的因緣際會走上創業這條路,但其實從懂事以來,一直到高中畢業以前,我的志願一直是「詩人」。
「你可以當個職場的詩人!」我的說故事大師朋友偶然聽說這個幼時的志願,毫不考慮地說。這句話可能是他的直覺反應,但卻引發我許多思考。
創業的人,或許都留著詩人的血液吧!抗拒不了自己想讓某件事變得更好的熱血,因此鋌而走險,用行動寫詩,希望能為世界帶來改變,或至少留下一個曾經努力過的篇章。
每一個在職場打拚多年的靈魂,或許也都曾經是職場的詩人,拒絕接受都市競技場裡裡的不公不義,於是決定出走,做個吟遊詩人,找尋生命的意義、留在現場積極努力,希望世界因我而不同;或是表面上順著巨流前進、私底下卻不斷上演澎湃洶湧的內心戲。
然而,當我們慢慢長大,變成職場老鳥後,當小樹苗歷經風吹雨打,在辦公桌後長成盤根錯節的大樹之後,許多人忘了自己曾經是個充滿熱情、相信許多事都可以更好、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讓世界更好的詩人。
我也曾經是大樹幫的忠實成員。
曾經,我慶幸自己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爬上了能提供豐厚物質條件的位子。雖然這個環境中有許多不公平、雖然自己並不全然快樂,但為了只要不犯錯就能平步青雲的穩定、相當不錯的薪資福利、別人眼中的肯定…,我不斷告訴自己,工作就是這麼一回事,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穩定舒適的生活,不可能也沒必要努力改變什麼。
"What adds up to life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accumulation of small daily moments." (註1)--直到在一個人的旅行裡讀到這句話。
我忽然驚覺,「人生不過就是由一連串不起眼的小片刻所組成」。
過去「沒有活力的日子忍忍就過去,等到放假再好好補償自己」的觀念,恐怕只會換來偶有亮點的千年肥皂劇,而我所要的人生,雖然不必是磅礡的史詩,也至少要是雋永的小品。
然後,我才發現,原來詩人的靈魂一直隱藏在我的血液裡,並在那一刻,像甦醒的休眠火山般噴發。
後來發生的事,我想你都知道了,我開始做園藝、學塔羅…嘗試很多以前從來沒想做的事、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後,沒有太多顧慮地一個人飛到上海,展開華麗的冒險、從零開始建立一個新的傳播品牌,同時孕育新生命…許多朋友聽完我的故事,總覺得這十年來,我的人生際遇高潮迭起。
但我知道,早在我沈睡已久的詩人DNA被喚醒的那一刻,一切就不一樣了。
快問慢答:要怎麼保有對工作的熱情?向詩人學習,戴上不同的眼鏡重新發現世界
每天朝九晚八的生活,確實容易磨光每個人最初踏進職場的熱情,也讓初衷被遺落在生活的繁瑣裡。
人是一種矛盾的動物,一方面需要在SOP中得到安全感;但久處於熟悉的常態中,就很容易轉換成不需要用心也能做到80分的自動導航模式,久而久之變成動作規格化,但缺乏熱情的機器。
該怎麼辦?
不如試著戴上不同的眼鏡,用另一個視角重新發現我們所熟悉的世界。
1. 透視靈魂與本質的眼鏡
想像自己戴上一副能看穿事件的本質的透視鏡,訓練自己除了看熱鬧,也學會看門道,穿透事件表面,看出行事者的用心。
在一個跨國科技公司的全球大會上,我戴上了這副眼鏡觀察公司發言人和來賓的對談,發現這位發言人,在和一位身形比自己嬌小很多的演講者對談時,不漏痕跡地邊聊天邊往下站兩個台階,為的是讓對方覺得舒服,也為了營造雙方是平等互惠的夥伴形象。
戴上了這副眼鏡看這位發言人,便發現他除了口才台風一流外,更非常善於隨機應變、掌握細節。
2. 讀出人性故事的浪漫眼鏡
在職場上,總會碰到自己無法理解的「惡人」或「小人」,他們的作為,讓工作環境烏煙瘴氣、是非不斷,也磨光了許多人的熱情。
但如果試著瞭解這些人的生長背景與個性,推敲出他們行為背後的成因,即便無法改變行為,起碼能找出有效的溝通方式。
過去我在中國工作時,曾經有這樣的一位讓同事們怨聲載道的部屬,他總習慣先把人當假想敵,用踩著別人的頭往上爬、運作派系來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情境。
經過多方的瞭解後,我發現他來自東北距離當地火車站還要開車好幾個小時才能到達的小鄉鎮。靠著苦讀,他成為全村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研究所畢業後,他獨自來到上海,經歷了許多挫折,卻練就一身職場鑽營術。背負著一家子期望的他,認為即使在往上爬的過程中,必須踩死幾個人也無可厚非,因為沒有背景的他,能依賴的只有自己!
多了這份理解,我發現自己比較能帶著同理心而不是預設立場跟他說話,也可以很精準的從「自利」的角度,有效地達成溝通的目的。
3. 從職場向外看的廣角鏡
每天只關注工作或職場大小事,生活難免顯得僵化乏味。不如試著暫別熟悉的環境向外看,會發現世界很寬廣,充滿無限的可能。
旅行是個好方法、參與社區工作也是。有一陣子,我密集為偏鄉孩子說故事,孩子們發自內心的笑容和歡迎總像暖流般讓人感到溫暖。某天在走廊巧遇一年前認識的孩子,隨手送給他一件自己用不到的T恤,他很開心的收下了這個禮物,肉肉的小臉上,掛著真心的滿足。
這樣的相遇,提醒著我人性的美好,以及自己其實擁有很多,不需要再用放大鏡檢視生活中的挫折。多用廣角鏡看看世界,讓我重新找到面對自己渺小問題的勇氣。
【註1】這句話來自Without Reservations著作《沒有預約的旅程》,作者Alice Steinbach在當了多年的記者後,放下一切展開不設限的旅行。

創業者的用人哲學:能被「小用」,才有機會成為「大才」

創業,尤其開的又是公關公司,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參與他們的生活,並近距離觀察每個人的處事哲學,是這份工作最有意思與啟發性的地方之一。
對許多企業來說,「變化」就是唯一不變的事,而高科技公司更是如此。因此當得知在某跨國科技公司擔任區域主管的Amy因為內部改組,被降轉為產品經理時,我並不感到太意外。但這樣的安排其實有點尷尬,因為改組後,Amy變得跟原先自己的部屬平行,她的管轄範圍,也比先前少了三分之二。因此,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猜想她很快就會另謀高就。
但是,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過去了,我不但一點也沒有感覺出Amy的忿忿不平或不甘心,反而看到她很積極地對內尋求資源及總部發言人的支持,對外則積極爭取與不同單位的合作機會,絞盡腦汁地為這個極度冷門的產品線創造正面的媒體曝光。
和先前負責這支產品線的同事「有做就好」的態度不同,Amy總是早早就和合作的公關團隊展開相關新聞議題的準備,並且堅持不管活動的規模有多小,都要親自主導每一個活動前與發言人的簡報及討論。
在Amy的積極推動下,她為旗下的產品線,創造出許多擲地有聲的媒體報導,同時也讓該產品線的業績相較去年呈現倍數的成長。
當旁人都認為讓她這位「前亞太區主管」去管理這支冷門的產品線,非常大材小用,她卻認真把這件「小事」做出了超越過去的好成績。
當幾個月後,公司因為再度改組而產生高階主管的空缺時,Amy成為總部第一個徵詢的對象,並且順利重掌兵符,帶領多個市場一起拚業績。
看到這裡,你或許想問:「難道Amy一點都不心懷芥蒂嗎?為什麼在被公司如此對待後,仍然任勞任怨地做著看似不重要的小事,而且還做得很拼命?」
當事過境遷,某個喝咖啡聊是非的時刻,她主動和身為合作公關顧問及好友的我聊起自己的心路歷程:「一開始我當然很不開心,也曾經想過一走了之。但靜下心想想,與其衝動行事,不如好好檢視一下自己過去哪裡做得不夠好,以及未來怎麼樣可以更好,否則就算到了別的公司,難保有一天不會碰到一樣的狀況。」
Amy很理智地檢討了自己最大的問題--處事不夠圓融。一直在美商公司工作的她,心高氣傲,在公司得罪了不少人,並決定該是時候學學做人、補修自己這門一直不想面對的學分。
她也靜下心分析了公司過去幾季不同產品線的表現,發現幾個熱門產品的業績成長事實上已經面臨瓶頸,反倒是自己所負責的這支產品線,長久被忽視,反而是片可以好好開墾的荒地。
「我告訴自己,再怎麼小的事情,既然決定去做,就要做出不一樣的格局,既然沒有鎂光燈,就學會自己打光吧!」後來的故事,就像我剛才描述的,Amy在一年內,立下很大的功勞,並且掌握公司再次改組的機會,重新得到更大的舞台。
我很佩服Amy的能屈能伸,對一個出社會將近20年的人來說,願意從根本面對自己的問題,並親力親為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很紮實地重新累積自己做大事的籌碼與實力,其實比想像中難上許多。
Amy的故事,讓我想到另一個不怕做小事的人--Joyce。相較於職場老鳥Amy,Joyce在我創業初期來到盛思實習時,還是個大四的學生,她沒有漂亮的履歷,卻很快就讓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什麼?這都要從她在盛思的第一個任務說起。
盛思從開業以來,就有每年至少做一個公益專案的計畫,當時為了建議客戶年度合作的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GO),我們請她和其他幾位實習生幫忙做關於台灣NGO的初步研究,基於多數NGO的人力有限,並且對於企業合作機會通常較為謹慎,這個任務涉及瑣碎的研究及聯繫工作。
在半個工作天內,當一起做調查的同學們多半交出幾頁列出組織簡介的簡報,Joyce卻提供了一個相當詳細的表格,上面很仔細地列出每一個組織的業務重點、聯絡窗口、和目標企業的關聯性等資料,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甚至列出了自己所建議合作的三個對象及初步評估。
這個表格,勾起了我對這女孩的注意與好奇,並開始指派她做各式各樣的「小事」,然後默默的觀察她,發現她每件事都做得跟其他人不一樣。例如,在澆完花後,她會移動花盆位置,確保每一片葉子輪流享受日曬;安排任何的送禮,她總會自動挑幾張卡片,然後把文案寫好請主管選擇;早晨的讀報時間,經常撞見她把同事們看完的報紙,一份份摺好放回架上,然後在拿抹布把桌上的油墨擦掉……
我一直很好奇,這女孩從哪裡養成這些「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讓人感動」的處事態度。某次閒聊,才發現這樣的習慣來自很嚴謹的家教,Joyce的父親是一位殷實的中小企業主,從小就教導她:「只有把小事做好,才有做大事的可能,因為做大事的能耐要從一件件小事裡累積;做大事的機會,則是要靠把一件件小事做好的實績來爭取。」
 
Joyce畢業後,在公司待了幾年便出國進修,然後回到父親的公司,從基層做起,展開她的企業接班人之路。經營公司是件相當不容易的大事,但我相信有了這種「把小事做到完美」的能力和態度,她會把這件大事處理得很好。
Amy和Joyce的故事,豐富了我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她們教會我一個重要的觀念:「只有可以被小用的人,才有機會成為大才。」越是人人都能做的小事,越能分辨出態度、能力與獨特性,能煮好青菜豆腐湯,離出師的日子也不遠了!
快問慢答
問:機會來了,我卻還沒準備好怎麼辦?
答:機會不專屬於完全準備好的人,有六成的把握,就擁抱它吧!
或許你和Joyce一樣,篤信「機會屬於準備好的人」這句話,每天循軌蹈距地做著「小事」,並像鴨子划水般吸收著小事所帶來的學習,想像著有朝一日,等自己完全「修煉成精」,機會來臨之時,一定要做一番大事成為大才。
我欣賞這樣「謀定而後動」的你,但命運的安排多半不由人。機會往往不會在你百分之百準備好後才不偏不倚地降臨在你面前。更何況「完全準備好」通常是個很難達到的境界,以及允許自己再在舒適圈裡賴一會兒床的託辭。
我認為,如果這個機會來自於別人的相信而不是自己的信心,那麼只要有六成把握就值得你去試。
原因很簡單,如果你的主管是給你這個機會的人,或許藏在機會背後的,是他對你未來發展方向的期待以及組織公平性的考量,而且我很確定,他在決定給你這個機會前,一定做了深入的思考和評估,其中包括了搞砸的可能性以及最壞的結果。
機會是用來擁抱的--面對送上門的好機會,哪怕你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都值得試一試。但如果你依然決定和機會擦身而過,請記住:「機會的到來和離去」都沒有定數,如果你決定跟機會說不,別忘了先搞清楚自己揮別的是什麼?並且學會用淡定甘願的心情歡送它去敲下個人的門。